玻璃艺术的无限可能

什么是玻璃艺术?玻璃艺术是一种通过独特材质和技艺,赋予创作无限可能的艺术形式。1878年,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大放异彩的埃米尔•加莱(Émile Gallé)标志着玻璃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起点。加莱的作品多以植物为主题,每一片叶子或花朵都充满诗意的空间,这不仅源自他的文学修养和人文情怀,更是他对玻璃技法不断探索的结果。

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近代工艺美术运动的推动者之一,认为工艺美术的理想状态是“心与手相通,情感与技巧相融”。这种理念在本次展览的艺术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除了加莱这位玻璃艺术的先驱,印象派时代的玻璃艺术家们从材质的角度出发,为雕塑创作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德孔西蒙(François Décorchemont)对玻璃色彩的探索,使光成为创作的重要元素,为这一艺术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工作室玻璃运动兴起,为玻璃艺术带来了新的方向。同时,英国当代窑铸玻璃艺术家基思•卡明斯(Keith Cummings)也在不断尝试新的表现手法。每一个时代和地区的艺术家都赋予了玻璃艺术不同的深刻而动人的表达方式。在东方,杨惠姗则开创了玻璃艺术的新时代。她以民族风格为基础,通过脱蜡铸造法创作的花朵,利用不透明与透明的层次真实再现了花朵绽放的瞬间,象征着自然界短暂与永恒之间的对话。这种对新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使玻璃艺术成为创作者技术与创意的完美体现。

“Why Glass?”系列展览正是聚焦于这段独特的艺术发展历程,向这些不断追求和创新的艺术家们致敬。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使玻璃艺术拥有了非凡和永恒的意义。

早山一枝春 Homo Faber 2024

艺术家杨惠姗创作的琉璃艺术品《早山一枝春》获邀国际著名双年展览 Homo Faber 2024。这个展览汇聚了来自全球超过50个国家及地区,超过400位国际级工艺大师将展现他们的非凡杰作,透过来自全球各地的才华洋溢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带领每一位观赏者踏上一段透过工艺镜头审视人类生命的旅程。

Homo Faber一词于文艺复兴时期首次被广泛使用,用以称颂人类的无限创造力。该展览将以“人类比机器优胜”为唯一指导原则,将精湛工艺的各方面逐一呈现。

展览主办方米开朗基罗基金会(MICHELANGELO FOUNDATION),始终坚持创意与工艺的艺术前瞻。在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下,这份赤诚似乎显得更为动人。我们拥抱新技术,但我们从未忘记来时之路。





玻璃艺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