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触无形之感


不依触之觉,何以触之感?

劳拉·U·马科斯在《电影的皮肤:跨文化电影、涉身性和感官》中写道,观看肖娜·贝哈里的实验电影《眼见为实》(Seeing Is Believing)时,她的视觉被“当作一种触感”般使用①。若影像这个媒介可以此蹊径传递其“在技术上无法再现”②的感觉并唤起记忆,玻璃又何如?

赵瑾雅的雕塑作品常常由朦胧的色彩和富有韵律的曲线构成,柔软得不像我们印象中的玻璃,甚至带来一丝陌生感。她从早期的创作开始就惯于将各种大气现象转化为不同的颜色和形状;被记录下来的气象或壮丽或细致,都与她个人经验和情感息息相关。她的作品便如一个个装载着记忆的玻璃容器,各种无形之物都被具化其中。

关于再现气象的研究将她引向了埃德蒙·伯克、J·M·W·特纳、巴尼特·纽曼等哲学家和艺术家所探讨的“崇高”概念。赵瑾雅认为崇高是通过视觉可以达到的最大感官效果,并且相信玻璃作为传递感觉和情感的媒介有创造崇高美感的潜质。

基于过往创作经历,赵瑾雅设想了一种可以勾起类似于联觉体验的“触觉通感”(synesthetic touch)。她把标志性的色彩运用、与崇高相关的特质和玻璃层叠的结构结合起来,以期唤起一种与马科斯的经历相似的“触觉般的视觉”(haptic vision)。她认为这种通感可重联我们分离的五感,并让人在作品中体会到她的身体经验。在《讲故事的人》一文中,瓦尔特·本雅明提到尼可拉·列斯科夫将讲故事(storytelling)视为一种手艺。③而在赵瑾雅的创作中,玻璃吹制的工艺反过来成了一种具身实践和讲故事的手段。

多年来,她不仅深入研究玻璃这种材料,不断推动玻璃吹制技术的边界,还持续探索这种媒介可能的美学表达。“觅游忆境”中的作品创作于2018至2023年,其中既包括玻璃雕塑,还有艺术家的最新水彩实验和墙上玻璃作品等尝试。此外,艺术家手稿、吹制过程记录等文献资料也将一同展出,寄以从技术和美学的角度另窥赵瑾雅的艺术实践。(文:冯震霆)
① 劳拉·U·马科斯:《电影的皮肤:跨文化电影、涉身性和感官》,2000年,127。
② 同上,129。
③ 瓦尔特·本雅明:《讲故事的人——论尼古拉·莱斯科夫》,汉娜·阿伦特编:《启迪》,2007年,92。






关于艺术家

赵瑾雅 Jinya Zhao
1994. 中国


艺术家赵瑾雅在中国出生。她在中国美术学院(2013-2017)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先后获得了文学硕士(2017-2019)与研究硕士(2020-2021)学位。2019年,赵瑾雅应邀在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做驻地艺术家,现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在读博士。

赵瑾雅认为玻璃是探索环境,情感和个人经历主题的理想媒介。她的作品已被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博物馆、阿尔斯特博物馆、南伊利诺伊大学、青岛市美术馆、捷克布拉格玻璃画廊和中国美术学院等机构收藏,并在国际范围内展出。

赵瑾雅的工作涵盖雕塑、装置和设计。

在赵瑾雅当前的实践和研究中,旨在展现如何通过吹制玻璃表达大气和“崇高”现象的品质,特别是关于大气现象的空灵和无形品质如何被揭示、物理捕捉并转化为吹制玻璃的研究,从而有效地传达新颖和个人的研究意义。想象、观察、记忆和氛围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上下文中与色彩理论、美学研究和崇高的描述性语言交织在一起。

赵瑾雅关注形式元素(如颜色、形状、形式、平衡和深度),探索吹制玻璃的表现潜力,并通过艺术家的独特观点和经验将其展现。

公共收藏(部分)
• 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博物馆,英国伦敦
• 阿尔斯特博物馆,英国贝尔法斯特
• 青岛市美术馆,中国青岛
• 南伊利诺伊大学,美国卡本代尔
• 捷克布拉格玻璃画廊,捷克布拉格
•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