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里的觉悟
杨惠姗现代玻璃艺术创作展
Loretta H. Yang art exhibition
佛教哲学,对于杨惠姗而言,是一种生命科学。
从佛经的:“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 出发, 玻璃创作奠定一种东方思考,延续到金刚经的”无所住而生其心”杨惠姗反覆地探索玻璃材质的透明的内在空间,与光和互动,和佛教哲学”无我” 辉映的可能。
玻璃特质的运用,那种“相”的有无之间的梦幻影像,是人生因为”我执”,而陷入不安的反思,也是一位东方玻璃艺术家为玻璃艺术呈现的独特意象。
轻盈又沉重,绚丽又澄澈,坚硬而脆弱,玻璃,在东方的哲学里,被赋予独特的灵魂。唐代诗人白居易说: “彩云易散琉璃脆”,清楚地描绘了玻璃的“无常”特质。
曾经是华人世界家喻户晓的演员,杨惠姗演过124部电影,深刻地閲历了生命里悲欢离合,琉璃的无常,佛学的反思,成为她的艺术信念和生命慰藉。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琉璃材质中气泡的表现,成爲一种迷人的生命象征,诠释了《金刚经》里“一切有爲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哲学概念。融合“脱蜡铸造”与“热浇铸”两种技法,杨惠姗以“复铸法”,让原来写实的佛像,突然有了一种抽象的“相”。生命的无常,竟有琉璃能够如此贴切诉说,一个艺术家终其一生寻找一种创作的完美精确语言,生命的无常,竟有琉璃能够如此贴切诉说。
无相无无相,于2001年在美国宝尔博物馆(Bowers Museum, California USA)首次展出,已是杨惠姗个人重要的创作风格。
艺术家简介
杨惠姗
现代中国琉璃艺术奠基人和开拓者
曾任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玻璃艺术学系顾问教授
日本石川县能登半岛玻璃美术馆示范教席
法国马赛CIRVA玻璃艺术中心示范教席
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客座授课
杨惠姗曾是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延续表演艺术的累积与敏锐观察力,于1987年投身现代琉璃艺术。借由雕塑琉璃的透明材质和技法的结合,呈现极为深远的心灵意象及内在哲学思想。
英国著名策展人安德鲁·布华顿(Andrew Brewerton)评价:杨惠姗将玻璃艺术的语言特质,结合了她个人人生的阅历,让玻璃艺术诠释了一种东方的、生命的、形而上学的哲思,这是艺术创作和真实生命的奇特结合。 1998年,杨惠姗成为维多利亚与亚伯特1857年建馆以来,首位至该馆展览的中国玻璃艺术家。馆长艾伦·柏格(Alan Borg)在收藏仪式上说:“维多利亚博物馆只收藏展品中最好的,杨惠姗女士的脱腊铸造和风格创意,让人迷恋向往。英国对遥远的东方中国美术巨匠作品的收藏,清代已经中断,杨惠姗使之重新开始。”
如今,杨惠姗已在全世界各地举办个人艺术创作展,作品获世界各大重要博物馆收藏。
杨惠姗 无相无无相系列作品,
2001年,于美国宝尔博物馆Bowers Museum首次展出;
2015年,作品“金光明菩提愿”被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