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琉璃展
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内,馆藏262件战国至清代,跨越2500年时空的中国古琉璃珍品,全部经由上海博物馆鉴识。它们从战国时期到明清两代,时间跨越了2500年。这些来自不同时期的古代琉璃,各自代表了当时琉璃创作的工艺与艺术水平,为今天的参观者架构起一个完整的中国琉璃故事。
1990年代,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创办人杨惠姗与张毅在进入琉璃艺术之初,创办琉璃工作室——琉璃工房,并从零开始,研习复兴失传千年的“琉璃脱蜡铸造技艺”。在最拮据的岁月里,负债累累,但仍然尽其所能地收藏所有看到、听到的中国古琉璃,因为
它们无论来自汉代,来自唐宋,
它们是我们的过去,
我们看见了我们的过去,
知道了我们的过去,
我们就知道我们将来要到哪里去。
蓝色蜻蜓眼纹琉璃珠 战国
“蜻蜓眼”琉璃珠盛于战国时期,通过游牧民族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外观上极具西亚玻璃风格。蜻蜓眼珠即是在球形珠身上,嵌以数量不一,色泽有别于母体的琉璃,多呈同心圆图饰,如此构成的造型,形似蜻蜓的复眼,因此得名。
嵌玛瑙琉璃圆盾形铜饰 汉代
汉代沿袭战国的镶嵌工艺技法,在金属器物上镶嵌琉璃等异质材料,造型精美独特,纹饰细腻丰富,颇具云南滇文化风格。
蓝色琉璃钗 唐代
从唐代开始,妇女盛行梳高髻,《唐六典》卷四说,“平民嫁女头上,可见当时小件琉璃饰品应用非常普及。琉金银钗,许用琉璃涂饰”璃发簪应为热雕塑技法制作,自由造型,无模。发簪的造型,更是唐宋常见。
镶琉璃铜带扣 清代
清代时期的琉璃器数量多,技法繁,琉璃的光泽、色彩、质地均有瓷化特质。首创套料技法,为世界所独有,并影响十九世纪末,新艺术时期的欧西琉璃工艺。乾隆年间琉璃工艺更是极盛时期,但中晚期因国力渐衰,与过去盛世不可同日而语,导致琉璃工艺几近消逝。
20世纪90年代第一次见到飘泊的古代琉璃,第一次听说“孤魂野鬼”无名氏的比喻。21世纪这些古代琉璃有了家,被珍藏,成为陈列、研究的对象,成为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的馆藏之宝。
——前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馆长 唐斯复